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浙江十大美丽乡村

发布时间:2024-08-29

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经验

一、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农韵的宜居乡村。浙江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作为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突破口和主攻点。


             image.png

以“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为抓手,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全面推行“河长制”,完成“清三河”治理任务。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14年以来各级投入300多亿元,500万户农户生活污水实现截污纳管,2.1万个村完成治理,全省村庄覆盖率、农户受益率分别为90%、74%。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到100%。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推动垃圾“扔进桶”向“分好类”转变。

大力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乡镇、特色精品村创建和美丽乡村风景线打造。实行全域规划、全域提升、全域建设、全域管理,推进美丽庭院、精品村、风景线、示范县四级联创,初步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的大美格局。创建美丽庭院43万户,培育特色精品村2000多个,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300多条,已培育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示范县6个、示范乡镇100个、特色精品村30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国家级试点和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总量居全国首位。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修订完善县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精品村、风景线规划,统筹规划农业产业、农业园区规划与村庄布局规划,加强空间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之间的衔接。

二、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建设共创共享的共富乡村。以“两山”重要思想为指引,从建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转变,大力推进“美丽成果”向“美丽经济”转化,把美丽转化为生产力,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

依托美丽乡村,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新功能,积极发展农村新兴美丽产业。因地制宜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农家乐、民宿等乡村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2016年,全省农家乐特色村(点)3484个,从业人员16.6万人,年营业收入291亿元。

依托互联网大省的优势,推动互联网与农业农村深度渗透融合的新经济业态,农村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全省农产品网上销售额304亿元,建成淘宝村506个、村级电商服务站1.1万个,农村电商走在全国最前列。

依托美丽乡村资源优势,科学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经营管理,探索资产经营、资源开发、服务创收等多途径促进集体经济增收,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15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62亿元,村均收入123万元。

三、弘扬农村文明乡风,建设文化为魂的人文乡村。美丽人文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全面推进人文乡村建设,主要着力于三个方面。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从2013年起,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工作连续被纳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礼堂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滋养了一批“最美”典型,弘扬了农村“好家风”,文化礼堂已经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目前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6424个。浙江省成为文化部全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试点省。

持续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2012年起,浙江省全面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先后启动172个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和868个历史文化村落一般村的保护利用工作,修复古建筑3000余幢、古道212公里。并在全国率先实施“《千村故事》‘五个一’行动计划”,弘扬具有浙江时代印记和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1237个历史文化村落逐步成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窗口。

培育好淳朴文明乡风。深入实施优秀文化传承行动等“六大行动”,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道路、公园、河岸的建设之中,让农民在赏心悦目中受到教育。开展乡风评议和新乡贤活动,运用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牌匾楹联等,提升农民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四、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设城乡融合的乐活乡村。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全面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以改革来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

深入推进“新土改”。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农村改革,通过确权、赋权、活权、保权,将农村死产变为活权、活权变活钱,切实助推农民增收、改变生产生活。

积极开展“新金改”。在农村产权全面确权的基础上,通过推动金融下乡、发展普惠金融等途径,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贷保障和高水平的金融服务。

持续深化“新户改”。2015年底,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放开县(市)落户限制,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逐步消除了依附于户口上的城乡差别待遇,加快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

扎实推进“新社保”,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2014年浙江省11个设区市都已制定出台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率先在全国完成城乡居民医保职能、制度、经办并轨。2015年全省在城乡居民医保并轨的基础上,率先实现大病保险制度全省全覆盖。加大社会救助兜底力度,2016年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678元和631元。

五、推进平安社区和基层党建,建设服务臻美的善治乡村。坚持以基层党建促美丽乡村建设,以乡村治理促平安社区建设,全力构建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体”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努力打造社会活力最强、社会秩序最优、社会风气最正、社会服务最美、社会治理最善、干群关系最好的善治乡村。

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省各地高标准落实农村基层党建“浙江二十条”。各级基层党组织坚持以民为本,将民众关心的、政府重点抓的工作写入村规民约,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

进一步探索完善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坚持以法治为纲,不断提高依法治乡、依法治村水平。以德治为基,不断激发群众道德自觉,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把公民道德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美在心灵。以自治为要,突出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治作用,把重大决策、规划蓝图交给群众民主决策。

坚持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建设互促共进

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互促共进。把“两山”重要思想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始终,充分发挥浙江农村山水资源丰富的自然禀赋优势,实现生态省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紧密结合,形成生态环境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进的机制,形成既有现代文明、又有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的新境界。

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建设互促共进。把文化为魂的理念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始终,既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和优秀民俗文化,又注重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来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美。在美丽村居建设、美丽农业发展、美丽经济发展和新型农民培育中都注入文化基因要素,形成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进、相得益彰的新格局。

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美丽经济互促共进。把经营美丽乡村的理念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之中,努力把美丽转化为富民强村的生产力,增强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内在动力和活力。顺应城乡融合发展、一二三产融合和产村融合的新趋势,积极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发展美丽农业,催生民宿、农家乐、休闲农业等乡村旅游业发展和健康养生养老产业的发展,形成美丽乡村与美丽经济互促共进的新机制。

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把统筹城乡兴三农的理念贯穿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美丽乡村延伸,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美丽乡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美丽乡村辐射,全面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通过县、镇、村三级美丽联动创建,形成打造美丽县城、美丽小镇、美丽乡村的城乡一体的美丽建设新体系。顺应新一轮城市“上山下乡”的兴起,积极引导城市的消费、投资、创业转向美丽乡村,开创城乡互联互通、互促共进的美丽城乡建设的新局面。

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社会建设互促共进。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推进的理念,把和谐社会建设贯彻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把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农村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加强扶贫济困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把实现社会和美、乡风醇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标志,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培育美丽乡村共建共治共享新机制,扭转农村社会建设长期滞后于经济建设的状况,形成农村社会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进的新氛围。

深化改革,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

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改革互促共进。把改革创新促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之中,致力于以深化改革来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动能,通过整体推进城乡综合配套的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系列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美丽乡村建设要素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城乡资源要素投向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机制,不断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动能。

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美丽党建互促共进。把以党建促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衡量检验和锻炼提升党组织建设成效和战斗力的重要工程,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互促共进的新景象。

坚持美丽乡村建设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互促共进。把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全社会共建的理念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不断激发农民群众、农村集体的主人翁意识和建设主体作用,实现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的转变。同时以美丽乡村既是农民生产生活的美好家园,又是城里人养生养老的幸福乐园的新定位,来吸引市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美丽乡村的新机制。

浙江10大最美乡村,美得意外!

1. 何斯路村

在距离义乌市区2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何斯路的村庄,这里空气好,没有污染,碧水蓝天、鲜花满园!走进何斯路,心和脚步都会不由自主的慢下来。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确实有山村里独有的清幽与雅致。墙上有不少的水墨画,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味。这是何斯路村的十景之一:文化长廊。

许多在义乌经商的外国人却纷纷把家从城区搬到了这里,这些来自俄罗斯、乌克兰、马来西亚、韩国等不同的国家的外籍商人,共同爱上了这个小山村!

2. 杨家村

富阳杨家村地处富阳、临安、桐庐的交界处,每年到11月中旬,方圆数公里数千株银杏叶满山遍野泛黄,形成了一道银杏长廊,田园间都是丰收的颜色。

这片地方知道的人不多,但它融合了江南水乡的温柔,连金色那么张扬的颜色在这里也变得楚楚动人,宛若待字闺中的小姐,等待着发现它美的人。

古朴的村落,袅袅的炊烟,加上幽静的田间小道,是一个没有人打扰的胜地。这里也因此成为了摄影师的天堂,他们纷纷前来,将浙江最美的秋景收藏到相机里。

3. 岭根村

村庄四周群山竞秀,千嶂叠翠。里庄溪、山皇溪、法洪溪如银带穿村汇流,轻吟浅唱,古称“三水夹金”。村中大多是清代至民国时期清一色的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古式院落,风格独特,装饰工艺精湛,成为今世之文物珍宝。

行走在古老、沧桑却又生机盎然的古村落,是否有别样的感觉……

4. 三溪村

青山顶上细雨和薄雾织成的淡淡白纱,灵气笼罩着三溪村的每一寸土地。走进三溪村,全然不见平日里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入眼却是一片草木馥郁,顺着整洁的村道串联起小村各处。

怡然漫步于这处静谧的世外桃源,抬眼可见清风摇曳的山林,低头便是欢腾的河水穿村而过,龙文化和仙道文化在此传承千年。

5. 大峡谷村

大峡谷村,是一个拥有奇特景观岩峰、峭壁、溪石、飞瀑的“探险之地”是一个蕴含乡愁,最原汁原味的隐世古村。村中四季都有着不同的味道,春有满山百花小草,夏有纳凉戏水小溪,秋有红叶野味山果,冬有白雪老底年味。

大峡谷村得天独后的峡谷地理位置,令村中山峦叠翠,终年云雾缭绕,面前溪水潺潺。

6. 斯宅村

山环水绕,鲜为人知,这里的大型建筑群保存完整,一宅多园,十人居住在一起,就像个村子,大气壮观,被称为江南巨宅。除了,千柱屋这样的建筑群,还有下新屋、上新居华国公别墅……等好几处古建筑群。这里的人保存着“龙灯”与“扬扬马”等传统艺术。不但如此,这儿是浙江著名的板栗之乡、名茶之乡,盛产茶叶、毛竹、板栗、猕猴桃,其中西施银芽茶最出名。

7. 西坑村

位于松阳与缙云的交界处,海拔640米的松阳高山西坑村,形成碗口状,因常年雨量充沛,所以你总能看到西坑村云雾缭绕。行走天涯最适合自驾去松阳西坑村的时间,应该选择在雨后。立在高山之上,看着小村安居黛山之中,云蒸霞蔚。建筑与古木修竹融为一体,伏卧在大山之中,构成了一幅生动优美的画卷。

男女老少还和往常一样做着筛子、篾席子、篾菜篮、晒谷簟等农业生产、生活器具和小工艺品。喜欢这些复古风的文青可以任意淘。

8. 冢斜村

冢斜古村四周环山,北有秦望山南的大龙山,西有象鼻山,南有轰溪山,小舜江北溪从村北来,环绕村东而去,山青水秀,风景优雅。

冢斜村是大禹后裔余氏村,现在村中八成以上为“余”姓。传说大禹生有三子:三子罕,赐姓为余氏,有纪念其妻涂山氏之意。

整个村子都泛着一股古朴、沉静的韵味,让人有种游离时间之外的感觉,好像历史的影像不曾在此走过一帧。

9. 横坑村

还从未见过有如此雄伟的民居群,而这竟然出现在山川秀丽的浙江境内。

建筑群筑在陡峭的山体上,一座座紧挨在一起,显得气势磅礴。

整个村庄如宝塔状,四周被青青翠竹环绕着,黄墙黑瓦,远远望起,此种景象显得既大气又细腻。

10. 华堂村

从南宋走来,悠悠 800多年光阴,华堂古村繁衍出水渠环绕的各色古宅。

井字街、老台门、村西的更楼、村东的碉堡……

古老斑驳的弹石路依街延展,宁静致远。

除此之外,还有这些:

茗岙村

梯田与村舍依恋,云雾与炊烟交融,彩霞与银光相映,线条与色块呼应。

王坛东村

这里是整山整山的白梅花,整个山头在阳光下白得让人耀眼,一片纯天然的风光。

尚仁村

梯田环绕,高山屹立,田园风光优美如画,吸引很多摄影爱好者前往。

柿林村

柿林点翠是孟津八大景之一,一到秋天,这里柿叶飞丹,柿如红灯,美不胜收。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1、在载体创新上有新的突破

更加突出党建引领、城乡融合、产业发展、数字赋能等方面的因素,把新时代美丽乡村打造成展示“重要窗口”头雁风采的经典内容。注重因地制宜,重点打造,加快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生态特色、人文特色、治理特色的安居、宜居、美居乡村新风貌特色乡村;打造农旅结合的风景游线,串联沿江、沿溪、沿路的景观、产业园区、民宿(农家乐)等节点,串珠成链,营造更多美丽乡村展示路径;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打破村域限制,统筹推进乡村之间的有机联合,连点成片,组团发展,打造示范样板。坚持点、线、面整体打造和全域景区化发展,到2025年,争取打造15个左右的美丽乡村联合体、50条美丽乡村风景线,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率达到100%。

2、 在产业发展上有新的突破

把杭州优越的自然、地理、市场优势和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优势转化为美丽经济的发展优势,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发展好“三个六”产业,重点提升粮油、蔬菜、茶叶、竹笋、畜禽、水产等六大传统产业,做优花卉苗木、中药材、蜂业、水果、干果、农家特色小吃等六大特色产业,做强乡村民宿、农村电商、智慧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生、运动休闲等六大新兴产业。加快促进一二三产有机融合,打造出具有示范引领性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有效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民经济收入持续增长。深挖土地潜力,借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助推乡村产业的有机更新,加快荒山荒野向美丽农业,破旧村落向美丽乡村转变。

3、在融合蝶变上有新的突破

将乡村与乡村之间,乡村与城镇之间进行逐步融合,形成美美与共的大美格局。在乡村规划中,突出全域理念,统筹考虑村村、村镇之间的空间布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社会事业等各项内容,促进要素统筹和优化配置;坚持做好建筑风貌管控和景观节点打造,以“花园+景区”的设计理念,邀请专业机构开展专项提升,提高规划编制水平。继续补齐城郊接合部、偏远山区在道路、桥梁、停车场、物流等方面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宜居水平。强化公共服务,推动公共服务实现村镇全覆盖,持续发展乡村教育、推进健康乡村、完善养老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使乡村与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渐趋平衡。

4、 在软实力提升上有新的突破

持续发挥杭州好乡风、好家风、好民风的优势,倡导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留住有形的文化,特别是对古建筑比较集中、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乡村,要注重保护其原真性,不能毁旧搞新。传承活态的文化,从历史、文化和精神层面对乡村特有的民间艺术、戏剧曲艺、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把这些活态的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大力推进“文化+”,积极复兴各类民俗活动、传统文化,开发体验性旅游产品。推进移风易俗,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本土、进礼堂、进家庭,对传统文明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5、 在展示头雁风采上有新的突破

坚持示范带动,积极组织开展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风景线、示范县(乡镇)创建,做精做细市级新载体项目,强化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注重广泛宣传,借助中央、省市等重要媒体,着力在新时代美丽乡村方面进行宣传报道;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成果。加大人才培养,加快建立完善城乡人才交流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引导市区双创资源向乡村流动,吸引工商企业主、科研人员、创投人才、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退伍军人等到农村创业创新;留住本地人才,重视和关注乡村的年轻人,创造条件让这部分人留下来、干起来;加强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和认定,努力提高人才队伍的总体水平。

6、 在科学管理上有新的突破

坚持党建引领,切实提升党组织战斗力,促进党建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各领域全面融合,促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发挥杭州数字城市优势,加快数据汇集应用,整合农业生产、政务服务、基层治理、电商供销等方面的数字化资源,开发符合乡村的数字化功能应用,推动智慧管理水平提升,打造数字乡村示范区。抓好项目指导,开展前期立项到实施到投入使用的全过程监管,特别是在项目建设上避免急功近利,盲目下指标增加村级负债;在项目变更上,做深做细审批报备工作。注重已建项目的长效管理,明确责任主体,制定有效的后续运维管理办法,特别是农村生活污水、农村生活垃圾、农村公厕等重点设施,做到有制度管护、有资金维护、有人员看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