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共富,浙江如何推进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4-09-04

探路共同富裕,浙江稳步前进

自2021年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以来,浙江聚焦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以“每年有新突破、5年有大进展、15年基本建成”为目标,把缩小“三大差距”作为主攻方向,全省上下边学、边谋、边干,定目标、建体系、抓改革,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基石,积极探索“扩中提低”、公共服务均衡可及、公共设施普惠共享、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浙江蹄疾步稳,努力打造形成更多具有全国知名度、浙江辨识度、群众认可度的标志性成果。

夯基石做大蛋糕

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浙江聚焦“七个先行示范”,其中首条“跑道”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石,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去分好‘蛋糕’。”浙江省委社会建设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孙哲君说,浙江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优化支撑共同富裕的经济结构,通过做大蛋糕筑牢共富基石。

看产业——浙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这是浙江立足共同富裕目标,眼光放远、面向未来,重塑产业格局作出的部署。

看动力——在万米深海畅游的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效仿人类大脑神经元工作机制的“达尔文三代”类脑计算机……这是浙江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加快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取得的成效。

看环境——“5+4”稳进提质政策体系、“8+4”经济政策体系、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2条……这是浙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以优化营商环境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经济发展中勇挑大梁,坚持精准施策付出的努力。

当前,浙江全面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为示范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1月至8月,浙江的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分别同比增长8.8%、7.2%、18.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今年以来,浙江省委、各职能部门接连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听企业心声,抓政策落地;出台《浙江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政策集成创新赋能民营经济;召开全省个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为600多万个体工商户撑腰……浙江以稳定民营企业发展预期和政策环境为抓手,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继续擦亮民营经济金名片。 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浙江有108家企业入围,连续25年居全国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4月,国家发改委在杭州召开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全国推进会,向全国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共富工坊、亩均论英雄、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等11条典型经验。这些经验,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

补短板缩小差距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主攻方向,聚焦的是群众感受最强烈的“三大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

山区26县,占全省国土面积近43.2%,人口接近15.5%,但GDP总量却不到全省的十分之一。浙江通过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对山区县实施“一县一策”,扶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提升其内生发展动力。

在仙居县,台州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基地拔地而起,这一占地1500亩、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项目,是近年来台州市单体投资额最大的制造业项目之一。在龙游县,占地132亩的禾川二期厂房预计10月投用,一个紧密协作的精密数控与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即将成型……今年,山区26县共有投资超10亿元以上制造业重大项目99个,计划总投资达3019.8亿元。

同时,浙江积极推动省内发达地区与山区26县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推动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区域间梯次联动和优势互补,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截至目前,经济强县结对帮扶山区26县数量从早期的43个增加到50个,形成了产业飞地、科创飞地、消薄飞地等多种平台型协作载体。

迈向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位于安吉偏远村庄的一家咖啡馆,今年“五一”假期,单日最多咖啡出杯量超过5000杯,单日营收可比肩一线城市的咖啡馆;位于常山偏僻山区的一片胡柚林,打造出来的双柚汁,成了长三角餐桌上的必点之物,带动当地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

两年多来,浙江持续推进“千万工程”,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坚持公共服务优质共享,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如今的浙江,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村咖”、民宿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增量,“共富果”、区域品牌成为农民致富的新路径。

人民生活好不好,收入是最直观的判断依据,也是每一个人对共同富裕的最直观感受。

浙江在全国率先划定中等收入群体的“底线”,画出“橄榄型社会”的基本轮廓,将技术工人、新业态从业人员等9类群体作为“扩中”“提低”重点,并在全省推广应用“全面覆盖+精准画像”基础数据库。上半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126元,增长6.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1.72,比去年同期下降0.02。

谋改革先行探路

“示范区”,意味着先行探路的使命和担当。浙江不仅要努力“奔富”,还要努力“带富”,探索形成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5月,全省共同富裕试点推进会召开,这是浙江首次专门围绕共同富裕试点工作召开推进会。93个试点作为“探路者”,待取得经验之后再向更大范围推广。

“试点是改革的高地。”省委社建委评估督导处负责人表示,试点主体要探索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独特性的工作。

同时,一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试点也在稳步进行。衢州市全域、桐庐、淳安、慈溪、乐清等地被委以重任,在提升县城承载能力上率先探索。

比如,诸暨可以为大城市周边县城融入大都市区发展提供探索经验;云和作为浙江的山区26县之一,可以为全国山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样板;义乌的外商及外资主体数量领先,可以在擦亮向世界展示开放的重要窗口上积极探索。

“试点最好的效果是能实现全域转化,为面上改革作出有益探索。”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潘毅刚认为,这是整体推进和率先突破的有机统一,一旦试点推向全国,必须要形成具有普适性的体制机制。

试点已经收到成效。如浙江推进“扩中”“提低”改革,在全国创新建设“全面覆盖+精准画像”基础数据库;构建的“钱随人走”政策体系,在教育、卫生领域率先试点突破等。

据统计,浙江已累计出台“扩中”“提低”、“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乡村集成改革、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等25个重大改革方案,形成了一批具有引领性的改革方案。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正努力探路、勇毅前行。

什么是共同富裕?浙江:“口袋”富起来 生态美起来

当前,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东部地区有望率先实现现代化之际,探索共富路径成为大势所趋。

6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浙江被选为“模范生”。

先行先试、做出示范——探路共同富裕,浙江不仅仅在于“藏富于民”“用富于民”,还在于“美富于民”。

政府坚持底线思维 “绿色标尺”度量浙江发展

世事变化万千,顺势而为,方能行稳致远。从浙江的发展剖析,“十三五”时期,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7倍缩小至1.96倍。“口袋”富起来并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浙江政府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环境保护必须树立底线思维。

“共同富裕,不仅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口袋’‘脑袋’富起来,更需要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具有命运共同体的生态环境美起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单锦炎如是说。

据悉,浙江在全国率先完成“三线一单”省市县三级全覆盖。“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浙江共划定陆域环境管控单元2507个。优先保护单元1063个,占该省总面积的50.30%。重点管控单元1117个,占该省总面积的14.31%。陆域一般管控单元327个,占该省总面积的35.39%。

单锦炎告诉记者,编制如“三线一单”之类的“绿色标尺”,就是为今后的高质量发展划框子、定规则、列清单,所以编制只是基础,应用才是关键。

探索建立具有浙江特点的常态化GEP核算和考核制度、创新生态补偿机制、着力培育发展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交易市场、构建完善全领域统筹的生态环境感知体系……近年来,浙江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绿色标尺”越来越完善。

有了“绿色标尺”,如何践行“绿色标准”呢?

“浙江致力于打造全国最严环保执法省份,我们一直在用零容忍、严查处的态度践行着最严承诺。”单锦炎介绍,特别是2020年出台《浙江省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后,重奖举办最高金额达50万元,已发出单笔最高奖金30万元,有效激发全社会共同发现查办环境问题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环境秩序良好的局面。

民众敢于内破而立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

如果单是政府坚持底线思维,设置“绿色标尺”,那在“美富于民”这条路上,便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然回顾绿色发展之路,浙江民众敢于内破而立,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结结实实蹚出了一条“美富”之路。

“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的下姜村,过去这里交通闭塞,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急于摆脱贫困的下姜人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把山砍秃。“最多时40多座木炭土窑同时开烧,大量树木被砍倒用于烧窑。短短几年间,6000多亩林子不见了,群山成了瘌痢头。”一位下姜村村民这样回忆曾经的村庄。

随着村里的山林资源日益减少,下姜村因养猪而变得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村庄的发展也因此陷入了困难。

想要脱贫,想要富裕,还想要绿水青山,这是下姜村村民年年岁岁的心愿。

21世纪初,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下姜村村民们修建起沼气池并配套改造厨房、卫生间、猪圈与沼气池相通,成为远近闻名的“沼气生态示范村”。下姜村还着力改善生态、发展有机农业,村里数百亩的大棚种了精品葡萄、草莓,溪边和山沟里还种着茶叶、水蜜桃和黄栀子,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蔬果飘香……

经过多年来村庄绿化环境、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努力,如今下姜村,山水围绕,空气清新,当地依托优质的环境资源,发展旅游和民宿业等,蹚出了一条致富的道路。数据显示,2020年下姜村累计接待游客近7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26万元。

如今,下姜村还与周边的24个村一起,组成“大下姜”乡村联合体。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下姜”联合体分别规划了各具特色、彼此互补的产业带,注册了“大下姜”统一品牌。今年上半年,“大下姜”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近44%,强村与弱村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浙江并非天生的“绿富美”,其蜕变是浙江政府和浙江民众在致富理念上“双向奔赴”开出的花朵。

浙江省农业厅厅长王通林告诉记者,在浙江民众的广泛支持下,浙江正在培育百条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推广“大下姜”乡村联合体共富模式,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实现风景美向共富美,一处富向处处富提升。